遮盖试验:

○遮盖是打破融像的方法之一,通过遮盖一眼,打破双眼融像机制,进而检查眼位,判断被检者是否存在斜视及斜视的性质。

○遮盖试验是极其常用且实用的斜视定性检查方法,可快速判断眼位是否偏斜及偏斜的方向与类型(比如显斜还是隐斜,内斜还是外斜);还可以判断双眼分别注视时的眼位偏斜情况并明确注视眼和主斜眼(比如判断是单眼恒定性斜视,还是双眼交替斜视)。

○遮盖实验包括遮盖-去遮盖试验和交替遮盖试验。交替遮盖试验可以判断眼睛是否正位及斜的方向,但不能判断显斜还是隐斜。而遮盖-去遮盖可以判断显斜还是隐斜,是交替性还是单眼恒定斜视。

○强行记忆和练习遮盖试验其逻辑关系非常繁琐,非常建议在了解试验原理的基础上再学习,即可十分快速牢固的记忆并运用。

○其他视功能检查往往在屈光全矫基础上进行,而遮盖实验一般先做裸眼检查,后做屈光全矫后的检查。观察两种情况下眼位的变化情况,通过对比可以判断调节因素对眼位的影响。若全矫后偏移量比裸眼时小,说明调节因素对眼位影响大(比如调节性内斜视),十分建议配镜矫正。

○遮盖试验分远距和近距检查,远距时注视5m视标,近距时在33cm或40cm处检查。观察两种情况下眼位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距离对斜视量的影响。如果是隐斜,需要进一步用棱镜定量检查后分析。

○为了避免调节力对眼位的影响,不管是远距还是近距,裸眼还是矫正后,建议让被检者注视调节视标并保持视标清晰(即有一个明确的清晰地注视目标)。

交替遮盖试验:

通过交替遮盖双眼,打破双眼融合功能,观察去遮盖后原遮盖眼的眼球运动情况,评估该眼被遮盖时的眼球位置,确定是否存在眼位偏斜。

举例说明:

让被检者注视远或近的单个视标,先用遮眼板遮住右眼,停留3-5秒左右,然后迅速把遮眼板移到左眼,同时观察去遮盖右眼运动情况:

(此时,注视眼从左眼强制转移到右眼)

假设右眼在去遮盖之后没有明显的运动,我们停留3-5秒后迅速将遮眼板移动回右眼,同时观察去遮盖的左眼运动情况:

(右眼未动,说明即使右眼刚才被遮住了没用,眼位依然能正常配合左眼,在注视位上。)

(遮眼板移回右眼后,注视眼又被我们强制切换回左眼。)

假设左眼也没有移动。我们再重复几次上面的步骤,交替遮盖后观察去遮盖的眼。

(说明两只眼在单独看目标时,另一眼仍能维持在注视位置上,两眼正。)

(有些交替性的斜视一两次遮盖看不出来,但多次交替遮盖打破融像或被检者注意力不再集中时就能观察到。所以再做几次,看能不能引出可能存在的交替性斜视)

(若多次交替遮盖后仍无明显移动,则可判断被检者无显斜和隐斜)

再举一例:

假设我们将遮盖板从右眼移到左眼时,发现右眼有明显的从外向里的运动。

(说明刚才右眼被遮盖时,并没有完全配合左眼处于注视眼位,而是向外偏离。可能有外隐斜或者外斜。交替遮盖至左眼后,右眼被迫成为注视眼,为了回到注视眼位,就发生了由外到里的转动。)

停留3-5秒后,迅速将遮盖板从左眼移至右眼,同样发现左眼也出现明显的向内转动情况。

(与右眼相同,左眼在非注视的时候也有向外偏斜的症状)

可以判定被检者有外斜或外隐斜。

交替遮盖判断眼位.jpg

通过对交替遮盖过程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在交替遮盖过程中,两只眼睛总有一只眼睛被遮盖,因此我们无法通过交替遮盖判断斜视的类型(显斜还是隐斜,恒定性还是间歇性)。若要定性,还需要下面的遮盖-去遮盖试验。

遮盖-去遮盖试验:

顾名思义,遮盖-去遮盖试验分两次观察,一个是在注视状态下遮盖一眼,打破融像,观察另一眼的运动;一个是在去遮盖之后观察双眼是否能恢复同时注视,眼位变化。

遮盖-去遮盖拥有打破融像的过程,可以判断:

○显斜还是隐斜:发现双眼能同时注视,则为隐斜或交替斜,无显斜。通常,隐斜在去遮盖时返回注视眼位迅速,而交替斜较慢。

○(确定显斜后)一眼斜还是两眼交替性斜:发现双眼无法保持同时注视,但两眼都可作为注视眼,同时另一眼会跑偏,则为双眼交替性斜。发现双眼无法保持同时注视,但只要是A眼没遮,一定是A眼注视B眼跑偏,则B眼恒定斜视。

○(确定恒定性后)主斜眼和注视眼:上面绿字里面的A是注视眼,B是斜视眼。

○判断双眼分别注视时斜视度是否相等:观察并对比眼回中时的运动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