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盖实验完成后,我们就可以得知斜视的类型,有经验的检查者还能大约估算斜视的量。如果确认是隐斜,就可以开始下面的检查,定量检查隐斜的量以便进一步评估视功能。

隐斜:

隐斜是指在没有融像需求时,双眼视线并没有对准视标,隐斜量反映了无融像状态下,一眼偏离视标位置的大小。

隐斜按照方向分为水平隐斜和垂直隐斜,也即内隐斜外隐斜上隐斜下隐斜四种。需要注意,水平隐斜无需注明眼别,垂直隐斜需要注明眼别,也就是左眼还是右眼。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测量隐斜的关键就是打破融像后再确定视轴位置,就可以测量隐斜。

由于打破融像和确定视轴位置的方法不同,测量隐斜的方法很多,比较常见的有:

○遮盖打破融像(遮盖实验):通过遮盖打破融像,通过在眼前逐步附加棱镜直到遮盖时观察到眼不动,说明隐斜造成的视轴偏差被棱镜中和了,以此来测量隐斜的量。需要用到遮盖板和棱镜排镜。属于客观检查。

○三棱镜打破融像(棱镜分离法,Von Graefe):通过分离三棱镜将两眼融像打破造成复视,然后通过另一个三棱镜调整两个视标的水平和垂直相对位置来检查。需要用到综合验光仪。

○通过生物隔膜打破融像(立体镜,同视机等):直接投射给双眼不同的图像,调整图像位置来检测眼位。需要用到同视机等设备。

○滤光片打破融像(Worth 4 dots):常用的4孔灯就是这个原理。滤光片将红绿灯分别投射到两眼,通过对比看到的红绿灯位置来检查。可用红绿镜片或者综合验光仪,手电或投影。

○将一眼看到的像变形(Maddox杆):通过马氏杆将一眼看到的光点变成光线,通过附加棱镜使点线重合或者直接对比点线距离来测量隐斜。需要用到马氏杆片,托灵顿板等。

不同方法的学习成本,沟通引导的难易度,顾客配合度对结果的影响不同,检者可以结合手边设备和掌握情况、被检者沟通情况选择。笔记记录交替遮盖+三棱镜中和法,马氏杆(Maddox)法和棱镜分离(Von Graefe)法三种。理解了检查原理后,对其他办法的检查也能触类旁通。

检查方法:

交替遮盖+棱镜中和:

隐斜在交替遮盖时,去遮眼每次都会从隐斜位到注视位移动,而若我们在眼前加棱镜(外隐斜加BI,内隐斜加BO)就可以将物象朝隐斜位的方向移动,逐步中和隐斜造成的视轴偏差,这样就可以减少融像需求来减少眼动。当发现眼不动时,此时附加的棱镜即为隐斜度。

例如:

○已确定被检者外隐斜,需要定量。

○为被检者不停交替遮盖,嘱被检者盯紧视标。

○手持棱镜排镜(或其他棱镜工具),每次交替遮盖都在眼前增加BI棱镜。

(此时应该观察到被检者眼动随棱镜增加逐渐减小)

○当加棱镜后再次交替遮盖发现被检者眼不动,记录BI棱镜值,即为被检者隐斜量。

验证:

○可以继续增大BI棱镜,此时应该可以观察到被检者由外向内的外隐斜眼动变成了由内向外,证明如果继续增加棱镜会过度补偿外隐斜,在这样的条件下被检者短暂变成了“内隐斜”。可以验证刚才的棱镜度是合适的,棱镜度刚好补偿视轴偏斜。

马氏杆(Maddox)法:

常见的马氏杆片有红白两色,由于红片的颜色对比度更高,所以采用的更多。

红白马氏杆.jpg

马氏杆的结构是由很多平行的正柱镜排列组成,如图示的马氏杆,当观察一个小红灯时,它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散射,而水平方向会让光线在接触视网膜前提前汇聚,并以发散的状态投向视网膜,因此在视觉上呈现一条横线。马氏杆片对图像变形极大,足以打破融像。

水平放置的马氏杆片在观察小灯时看到竖线,垂直放置的马氏杆片在观察小灯时看到横线。

○在右眼前水平放置马氏杆片,观察点光源视标或笔灯。

(此时融像被打破,左眼观察到正常的点光源图像,右眼进入隐斜眼位,看到点光源化为竖线。)

○询问被检者光点和红线的位置,若重合:正位。若线左点右:外隐斜或外斜。若线右点左:内隐斜或内斜。

(视网膜成像是在对侧的,外隐斜眼位向外,那么竖线在视网膜成像靠内(左侧)。同理,内隐斜看到竖线靠外(右侧)。)

(口诀:同内交外。马氏杆片的眼和线在同侧则为内斜,反之为外斜。)

○嘱被检者关注线条,在左眼(看光点的眼)前加BI棱镜,直至光点与线条重合,那么此时所加棱镜量为外隐斜量。

○利用托灵顿板的检查:托灵顿板可以在红灯旁接附加刻度板,通过刻度板即可快速让被检者读出具体隐斜量。

棱镜分离法(Von Graefe法):

以水平眼位测量为例。Von Graefe法核心是分离棱镜和测量棱镜:

分离镜:6△BU,将一眼图像下移,打破融像。为了尽可能避免被检者融像能力对测量结果的干扰,分离镜加在主视眼上,同时提示被检者全程注视分离棱镜看到的下面的视标。

测量镜:12△BI(初始),加在非主视眼上,用余光观察即可。

测量步骤(以左眼主视眼为例):

○被检者屈光不正全矫,投射最佳视力上一行单个视标。

○左眼前加6△BU(分离棱镜),右眼前加10△BI(测量棱镜)。

○询问被检者能否看到左下右上两个视标。

○嘱被检者注视左下方视标,用余光感受左右方视标的位置。

○以2△/s的速度逐渐减少右眼所加的棱镜量,此时被检者会感到上方的视标在向左侧移动,直到患者报告两个视标在垂直方向对齐,再次遮盖单眼3~5s,询问患者去遮盖的一瞬间是否仍然对齐。

○若仍垂直对齐,则记录此时左眼的棱镜量及基底方向。

正常值参考:

远眼位:1~-3,即1△BO~3△BI之间。

近眼位:0~-6,即正位~6△BI之间。

注意事项:

○眼位检查需要屈光全矫。(有时,需要分析被检者日常屈光矫正状态下的问题,也可以不全矫。如有此类情况,应当备注。)

○嘱被检者保持注视视标清晰,以维持调节稳定,避免因调节变化导致测量不准确。

○重点规避被检者的头位偏斜。尤其是综合验光仪检查时,头位倾斜会直接诱导垂直眼位偏斜,或减少周边融合。

○应根据被检者的适应性选择眼位的检查方法。例如,小孩子可能不能分清水平对齐和垂直对齐。

○眼位检查需要检查远眼位和近眼位,综合起来分析眼位异常。

○遮盖法是打破融像最彻底的客观检查方法,马氏杆和棱镜分离法都属于主管测定。相对马氏杆,棱镜分离法测量的眼位通常更接近真实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