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复习一下AC/A的概念:“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
人眼看远处时,调节和集合都处于放松状态,为0。而人眼在看近时,调节和集合联动发力,维持清晰物像和双眼单视。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下,动用同样的调节时联动的集合是不同的。AC/A就衡量这个联动的能力。
即:单位的调节变化可以带来多少个集合变化。
计算法求AC/A
测完远近隐斜后,我们可知眼位的变化量。此时用变化量除近用视标的调节量,就可得计算法AC/A。
假设:
假定瞳距60mm。我们在40cm下检查。
此时的调节刺激:1/0.4m=2.50D
此时的集合刺激:6cm/0.4m=15△
我们知道,集合刺激并不等于集合反应。假定我们的被检者只使用了10△的调节性集合,也就是说他有5△的近距外隐斜。
此时,若要计算AC/A,我们已知远近眼位的差异,已知动用的调节量,相除即可得到单位的调节所对应的集合。
根据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推断出计算性AC/A的公式:
AC/A=瞳距(cm)+(近眼位-远眼位)/2.50
其中:眼位,外隐斜用负值表示,内隐斜用正值表示。
举例:
○瞳距64mm,远距外隐斜2△EXO,近距内隐斜5△ESO。
○AC/A=64+(+5--2)/2.50=9.2△/D
梯度法测AC/A
○我们可以直接在被检者眼前增加或减少球镜来引起被检者的调节变化,然后测量由此引发的集合的变动,以此来得到AC/A。
○AC/A就是单位调节对应的集合,那么我们直接附加±1.00DS,眼位的变化量就是AC/A的值。
○我们可以根据初始眼位确定附加的球镜度数。被检者为近距外隐斜,加-1.00DS。近距内隐斜加+1.00DS。当然,我们最好是正负都测,取平均值。理论上这会更加准确。
○若近距初始眼位为内隐斜:
加正镜放松调节后隐斜量会明显减少,甚至变成外隐斜。
加负镜刺激调节后隐斜量会明显增加,内隐斜更大。
○若近距初始眼位为外隐斜:
加正镜放松调节后隐斜量会明显增加,外隐斜更大。
加负镜刺激调节后隐斜量会明显减少,甚至变成内隐斜。
○以上几个可能性还有可能涉及符号的改变,因此不建议对梯度法死背公式,建议直接加±1.00DS后重新测量然后数一下刻度表移动了几格即可。
总结及分析
○远近法更快捷,仅需在正常检查流程中简单计算即可。但是远近法可能受近感性集合影响。
○梯度法评估AC/A更直接,无需考虑瞳距和进感性集合影响。因此通常略低于远近法的值。
○建议采用梯度法所测的值来进行评估。
○参考值:3~5△/D
○若AC/A偏高:看远不适,可能是由于过高导致的散开过度,看近不适,可能是由于过高导致的集合过度。若远视未矫正,也可能导致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若AC/A偏低:看远不适,可能是由于过低导致的散开不足,看近不适,可能是由于过低导致的集合不足。若近视未矫正,也可能导致外隐斜加重,甚至间歇性外斜,更甚至显斜。
○通过AC/A的定义和检查我们发现,屈光不正的矫正会直接影响眼位。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