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调节和集合的基础概念,联动关系,前面已经讲过。而要分析集合相关的问题,需要用到三个准则:Sheard准则(简称S准则)、Percival准则(简称P准则)、1:1准则。通过对这几个准则的熟练掌握,可以实现以下目的:

①定量需要个性化过矫、足矫或欠矫的度数。例如,经常听说的外隐斜要足矫甚至适当过矫,这类案例当中具体需要多加多少度,通过三大准则就可计算。

②定量棱镜处方。比如,针对有视觉异常确实需要验配棱镜的,通过三大准则计算即可给出具体的棱镜方案和数值。

③分析视功能异常。通过三大准则可以逻辑清晰的分析视功能异常的原因。

④确定视功能训练的目标。知道了视功能异常的原因,我们就可以根据三大准则指定准确的训练方案和目标。

一、前置概念

在讲解三大法则之前,我们需要先对前几期的内容进行一些提炼和消化:

①理论聚散需求和调节需求:人眼为了看清不同距离的物象,理论上需要付出的调节量和聚散量。这个聚散量包括集合和散开的量。

例如,瞳距60mm的人:看无限远:调节需求和聚散需求均为0。看40cm视标,调节需求为1/0.4=2.50D;聚散需求为6/0.4=15△

60瞳距聚散需求对照表.jpg

若多计算不同距离的调节聚散需求,可列出这样的表格。我们可以发现,调节和聚散的需求量和视物距离成反比,也就是距离越小,调节和集合的需求越大。

②相对性集合:

正相对集合检查过程图解:

正相集合图解.jpg

被检者注视视标(紫色指示线),此时加BO棱镜至出现模糊。此时右眼看到的图像左移,左眼看到的图像右移(绿色指示线);那么,在检查过程中,正相对集合的值就为双眼的BO棱镜值,它测量的就是“需求线向里到BO模糊点的棱镜度”。

负相对集合检查过程图解:

负相集合·图解.jpg

被检者注视视标(紫色指示线),此时加BI棱镜至出现模糊。此时右眼看到的图像右移,左眼看到的图像左移(绿色指示线);那么,在检查过程中,负相对集合的值就为双眼的BI棱镜值,它测量的就是“需求线向外到BI模糊点的棱镜度”。

③融像性聚散的需求:

眼睛为了融像,将视线从隐斜线通过“聚”“散”移动到需求线。隐斜线到需求线的距离即为融像性聚散的需求。

Sheard法则的概念与用法

S准则是公认的被应用于双眼视功能诊断最广泛的法则之一,它的内容是:融像储备(模糊点)至少应该是融像需求(隐斜量)的两倍。即:正融像性储备要为外隐斜量的两倍;负融像性储备要为内隐斜量的两倍。

R≥2D (R为储备量,对应模糊点。D为需求量,对应隐斜的大小。)

s准则图例1.jpg

例如,图中假设其为6△外隐斜,换言之每当视近的时候,都需要首先克服双眼6△的外隐斜来达到需求线。若要满足S准则,那么它的BO模糊点双眼起码要达到12△或以上。

总结:近距外隐斜看BO模糊点,近距内隐斜看BI恢复点。

S法则适用于内隐斜和外隐斜,尤其对外隐斜特别有效。它的主要用途有三:确定视训目标,定量缓解棱镜处方,定量附加球镜处方。

S准则公式及变式.jpg

其中第一个公式上面已经讲解,可用来确定被检者是否符合S准则要求,以及进一步确定是否视训和视训目标。

第二个公式当中,若计算出来的数值为负或为0,那么说明该被检者符合S准则,无需加棱镜。计算出来的结果,针对外隐斜是加BI棱镜,针对内隐斜是BO棱镜。BI棱镜基底向内,基尖向外,所看到的图像略偏外侧,与外隐斜的眼位对应,可缓解由于外隐斜所导致的聚散系统过大的工作量。内隐斜同理。

注:这样做可能导致隐斜进一步变大;因此,除隐斜造成的视觉异常非常明显的患者,一般不主推这个做法。

第三个公式结合AC/A看就很好理解了。AC/A表达的是1D的调节刺激能联动多少棱镜的调节性集合;假若集合能力不足(如外隐斜),那么通过增加调节刺激就可以带动对应量的调节性集合,缓解外隐斜导致的视觉问题。

第三个公式需要注意:

①P值如果对应的BO棱镜,则为正;若对应BI则为负值。

②只有AC/A高的时候,球镜附加效果才好。因为高AC/A的调节对集合联动能力更强。

举例说明:

S准则实例.jpg

Percival法则的概念与用法

P准则与S准则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将隐斜考虑在内。P准则有两项核心内容:

①在特定测试距离内,融像需求点(正位或者说0位)应当落在聚散范围的1/3处,这个范围中间的1/3区间被称为集合的舒适区。

②聚散范围较少部分的模糊点,应当至少有较大范围的一半以上,若有则符合P准则(远距BI取破裂点的值)。

P准则案例图解.jpg

图解P准则

P准则更常用内隐斜的评估,与S准则相同,P准则可以用于确定视训目标,定量缓解棱镜处方,定量附加球镜处方。

P准则案例图解 (2).jpg

P准则训练案例

P准则缓解棱镜计算.jpg

P准则缓解棱镜处方图例

P准则定量缓解棱镜处方公式:P=(1/3)G-(2/3)L

P:需要的棱镜度;G:两侧中较大的一侧;L:两侧中较小的一侧

当P值为负或零时,证明被检者符合P准则,无需棱镜矫正。

同S准则一样,基于P准则的附加球镜处方公式为S=P/A,P为上方计算的所需棱镜值,若对应BO棱镜取正,BI棱镜取负值。同样建议在AC/A较高时使用,附加球镜效果最好。

1:1准则的概念与用法

1:1准则的内容:BI的恢复值至少要与内隐斜量一样大。从定义可以看出,它只适用于内隐斜。内隐斜最常见就是集合过度或者散开不足,若集合过度,取近距BI方向的恢复值与近距内隐斜量比较,若散开不足,则看远距离的BI恢复值与远距内隐斜量。

这个准则主要用于确定训练目标和为缓解棱镜确定处方,但与S和P准则不同的是,它不参与球镜处方定量。

缓解处方计算公式:BO棱镜=(内隐斜量-BI恢复值)/2

例:

1比1例.jpg

同样的,若计算结果为0或负值,代表被检者符合该准则,无需训练或验配缓解棱镜。

三大准则总结

三大准则

基础概念

适用眼位

需要的检查结果

计算公式

Sheard准则

融像储备量应大于等于两倍的融像需求量。

可适用外隐斜和内隐斜,对外隐斜特别适用。

隐斜量+双侧模糊点

R大于等于2D

P=(2/3)D-(1/3)R

Percival准则

需求点应落在聚散范围中间1/3范围内。

常用于内隐斜。

双侧模糊点

P=1/3G-2/3L

G较大部分;L较小部分

1:1准则

BI恢复点至少应等于内隐斜的量

仅适用于内隐斜

隐斜量+BI恢复点

BO棱镜=(内隐斜-BI恢复值)/2

○验配棱镜只能为双眼视异常的患者起到暂时缓解症状的作用,不能达到消除双眼视异常的目的,常戴还可能会加重斜视度数,导致近视进展加快等问题。

○关于应用作用的顺序,应该是视觉训练→定量球镜处方→定量缓解棱镜(不建议长期佩戴)。尤其是儿童青少年,一定要优先视觉训练,不到万不得已不要验配附加球镜或者棱镜,即使验配,也不建议长时间佩戴。

○若验配棱镜时,三大法则计算的是双眼的总棱镜量,一般将棱镜度数均分给双眼,若不能均分,则可以让主视眼多分一些棱镜度。

三大准则的意义

○对于评价双眼单视清晰区和舒适区有重要意义。

○对于视觉训练的方案制定和视训效果评价有指导意义。

○可以用于指导制定附加球镜、棱镜的配镜处方(只能缓解症状,不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