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睛的生物参数

眼的生物参数.jpg眼球结构及生理参数.jpg 

 

二、近视相关眼生物参数解读

1. 影响屈光的主要参数:

角膜曲率、眼轴、晶状体屈光力三者共同作用决定了眼球的屈光状态,其中任一项的变化都对屈光状态造成影响。

2. 眼生物参数在正视化过程中的变化:

○角膜曲率:若平坦化,则屈光向远视状态漂移。若陡峭化,则屈光向近视状态漂移。(曲率在3岁后基本稳定。)

○晶状体:若晶体屈光力下降,则远视化漂移;若上升,则近视化漂移。(变量)

○眼轴:眼轴增长对应近视化漂移,是远视储备下降至正视的主要作用部分。若正视后眼轴依然在发育,则成为近视。(正常情况下眼轴不会缩短,随年龄增加,眼轴增长,成年后稳定。)

 

3. 参数一:角膜曲率/屈光力

○角膜曲率也即角膜的弯曲度,常用角膜曲率半径(r,单位mm)表示。

○角膜屈光力(K,单位D)反应角膜折射光线的能力,直接以屈光度D为单位。角膜屈光力约占眼总屈光力70%左右,正常范围为40-46D(平均43D,这个数用的最多),两条屈光力子午线相互垂直。

○目前尚没有仪器可以测得角膜屈光力,但屈光力与曲率高度相关,生物测量仪通过检查角膜曲率半径后计算得出角膜屈光力,同样具有参考意义。

○计算公式:角膜曲率半径(mm)×角膜屈光度(D)=337.5

○通常情况下,3岁后角膜发育基本稳定不再有明显变化。

4. 参数二:晶状体在正视化过程中的代偿作用

晶体形态及发育.jpg

○晶体的形态呈双凸面,直径约9-10mm,未调节晶状体的中央厚度约3.5-5mm。

○晶体厚度不能直接测量,由其他眼部生物数据测量和折射参数计算后得出。

○10岁前晶状体屈光力下降较快(近视化),10-14岁减慢,14岁后相对稳定。

5. 参数三:眼轴长度-眼轴的生长发育模式

眼轴发育曲线.jpg 

○正常发育过程中,婴幼儿时期眼轴快速增长,新生儿约16.5mm,在3岁时约增长5mm,而后增速变慢,在13岁左右趋于平稳。

○若AL增长过快,轴性近视发生的风险大为增加,这也是目前青少年近视的主要类型。

6. 眼轴与眼健康的关系

 

眼底病变与眼轴关系.jpg 

○眼轴>26,60多岁出现近视并发症风险显著上升。

○眼轴>28,50多岁出现近视并发症风险显著上升。

○眼轴>30,随着年龄越大,风险会急剧上升。

 

7. 眼轴与近视的关系

眼轴光度变化对比图.jpg 

○眼轴绝对长度与屈光状态有一定相关性,但是个体差异非常大

○眼轴长度变化与屈光度变化高度相关

三、眼轴在近视管理中的应用

1. 眼轴长度的测量方法

○目前常用的检查办法有光学部分相干干涉法和超声测量法。超声测量法是接触式测量,且有精度低,重复性差等局限性,因此现在绝大部分检查(生物测量仪)都采用光学生物测量法。

 眼轴测量范围.jpg 

○超声测量的范围只到视网膜表层,而光学测量可以囊括视网膜厚度,范围更全面。

○两种测量方式都无法测量到后巩膜,因此当脉络膜增厚时测量的眼轴可能回退。我们也可以通过测量值的回退大约预判脉络膜的良好发展。

○测量数据的可重复性和精确性受年龄,配合度,调节状态,以及每天的眼压变化会有改变,建议使用相同机构、相同设备在一天的同一时间段进行复查,精准度更高。

2. 眼轴长度应用于近视管理的优势

○屈光检查中,睫状肌麻痹后使用电脑验光仪进行客观验光属于测量金标准,但明显不适合大规模筛查使用。而非睫状肌麻痹状态下的验光结果又与金标准可能存在不同,不利于动态的精准的近视管理。

○生物测量仪测量眼轴具有误差小,方便快速的特点,与单纯电脑验光相比精准度高,对度数变化更敏感,同时无需睫状肌麻痹,可简化流程节省时间,并避免睫状肌麻痹的不良反应,更利于大规模检查和建档

○提升临床长期纵向动态随访管理的可操作性及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 眼轴长度的应用

①利用百分位曲线检测屈光发育趋势

○研究表明,近视儿童在近视发生前3年到发生后5年之间眼轴增长更明显,且发生前1年增长最快。

 眼轴发育曲线例.jpg

○结合表例或生物测量报告可以检测或一定程度预测屈光发育趋势。

 

②利用轴率比筛查近视,评估风险。

 轴率比参照表.jpg

○这些界值的平均数约为3,因此经验上可以以3为界限来预警孩子近视度数发展。若轴率比在3以上,度数往往发展较快。

○计算公式:轴率比=AL(mm)÷R(mm)。其中,AL为眼轴长度,R为角膜平均曲率半径。有些设备直接提供平均曲率半径,有些设备提供R1和R2,取平均值作为R计算即可。有些设备仅提供k1和k2,那么R=337.5÷[(k1+k2)÷2]。

③判断近视增长程度和增长量

○AL的增长存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在该范围内的增长不会带来屈光度的显著变化。

○计算AL的安全增长量时,考虑电脑验光的误差一般为0.25D,若每年屈光度变化不超过0.25D,则对应的眼轴增长量可认为是安全值。

眼轴增长表例.jpg 

○建议将<0.2mm/年的增长幅度作为6-10岁儿童的安全增长范围界值。小于6岁的应高于此值,10岁以后的应低于此值。

○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应用AL开展动态管理还应当结合其他个体特征(年龄、身高等)综合评估AL增长情况。

增长量:

○儿童青少年的△SE/△AL(每毫米眼轴对应多少近视)随年龄增大而增大。

○近视眼的△SE/△AL大于非近视眼。

○不适用于长期随访,因为AL增长1mm所需的时间越长,对应的屈光度增长越小。

○极端屈光状态可能不适用,比如高度近视和远视。这些范围尚需要更多的数据补充。

△SE比△AL参考.jpg 

四、总结:眼生物参数在近视管理中的意义

○参与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精准掌握眼睛生长发育的过程。

○推荐使用光学生物测量,建议同一门店同一机器同一时间段复查。

○应用于:

百分比曲线监测屈光发育趋势

轴率比筛查近视

判断近视进展程度和进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