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量化的检查和判断调节力问题,需要了解调节力有哪些参数。以下列出了视功能检查中常见的一些调节力参数。
这些参数都是紧密相关,互相影响的。很多视光行业的同事并没有先学习这些基础知识,而是直接学习视功能的检查,分析,这是颠倒了学习顺序。没有地基的固定,飘在半空中的知识是很抽象难学且易错的,只会降低效率和判断准确度。
须知,万丈高楼也是平地起。
调解远点:
调节远点是指调节静止(放松)的情况下,眼能清晰地看到的最远的物体所在的的距离。换句说法就是,眼睛不动用调节(睫状肌放松,悬韧带紧绷,晶体扁平)时,自远点发出的光线恰好聚集在视网膜上。
正视眼的调节远点:
从前面的章节可以看出,理论上来说,正视眼的调节远点是无限远的。防杠:这是理论上的说法,人眼实际看东西要受到很多其他影响,如大脑能分辨的最小角度,远处的光线衰减,屈光介质的折射率和光线吸收等,肯定是无法看无限远的。
近视眼的调节远点:
近视眼的调节远点为眼前的有限距离。这个距离是可以换算的,例如近视200度,他的调节远点就是眼前50cm处。
换算规律下一篇会讲。
远视眼的调节远点:
远视眼的调节远点在眼后,为虚像。例如,远视200度,他的调节远点就在眼后方50cm处。
调解近点:
调节近点指的是当眼睛处于最大调节力时,所能看到的最近的物体所在的距离。换句话说,就是调节动用到最强(睫状肌最收缩,悬韧带最松弛,晶体最凸)时,自近点发出的光线恰好聚集在视网膜上。
结合前面的知识,我们可以得知,调节近点和调节力是有关的,调节力越大,自然调节近点越近。所以调节时的屈光也叫动态屈光。近用视力也被称为调节视力或动态视力。由于不同的人能付出的调节力不一定一样,所以它是无法像上面的远点一样计算的,需要测量。
调解范围:
是指调节远点与调节近点之间的距离。换言之,在调节范围之内,人眼均可通过不同程度的动用调节来看清不同距离的物体。
正视眼的调节范围:也就是从调节近点到理论上的无限远距离。
近视眼的调节范围:从调节近点到眼前有限远处。若配镜矫正,就能等于正视眼。
远视眼的调节范围:从调节近点到虚的眼后的调节远点。但这时只有调节近点到眼前的物体能看清,实际上调节范围是很小的。
不同眼的调节范围
调节力:
调节力是指眼睛在动用调节时,因晶体状态变化而产生的屈光力,以屈光力单位D为单位表示。
例如,正视眼在看1m距离物体所动用的调节力为1D。调节力(D)=1/调节距离(m)
我们日常说的“写字要离远一些”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从公式可以推算,在近距离(一臂以内)用眼,随着距离变近,需要的调节力会急剧增加。保持良好的坐姿,控制用眼距离,可以显著的减轻视疲劳症状。
调节幅度:
调节幅度就是调节远点和调节近点之间的屈光力之差,可以理解为绝对调节力或者说最大调节力,也可以说是调节力的大小。调节幅度也是以屈光度D来表示。
调节幅度(D)=1/近点距离(m)-1/远点距离(m)
其中,1/远点距离其实就是我们的屈光不正度数(参考上一章开头的知识点)。所以这个公式也可以被换算为:
调节幅度(D)=注视近点的屈光力+(±屈光不正度数)
举例说明调节幅度的计算
通过举例我们能看出,同样是400度,远视眼看东西比近视眼所需动用的调节更多。近视眼比正视眼少了4D,远视眼比正视眼多了4D。由于调节会带动一部分眼位集合(后面会讲),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近视的孩子多伴外隐斜和调节不足,远视的孩子更容易内斜(戴镜就能改善)、调节过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