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雅新乐学培训(专业篇)

lanlanbaibai
14
2025-04-15

注意:这篇培训总结自2024年底豪雅某线下培训,时间相关的数据请注意时效性。 

注意:这是官方培训笔记,非购买参考。一家所言,绝非公正。本文章里面豪雅培训可能倾向于选择对本产品有利的数据,忽略不利数据。

(说的就是你 拿最早占据市场的产品跟人家比长时间实验的防控稳定性,拿不同地区的实验结果说地区人种区别差异,谁寄吧比得过你啊)

(东西是好东西,笔者也力推,但各厂家培训时必有针对性倾向,牵扯孩子,各位请结合专业人士建议慎选。)

!!!!尽信书不如无书!!!!

一、近视流行病学和患病特点

o近视已经成为一项全球的公共健康问题,在东南亚和东亚的年轻一代中尤为普遍。

o根据近视流行的趋势分析,预计到2050年,约50%的世界人口将患有近视,高度近视约为10%

o调查数据:2022年全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18岁儿童青少年近视患病率以达52.7%,预测2050年中国近视发病率吧将超过80%,预计在84%

二、近视管理的必要性

近视不仅仅是视物不清,还会增加眼部疾病风险,尤其是眼底疾病。

近视度数

白内障

青光眼

视网膜变性

网脱

黄斑变性

脉络膜新生血管

100-300

2x

4x

6x

3x

2x

2x

300-600

3x

4x

18x

9x

10x

9x

>600

5x

14x

40x

22x

41x

40x

近视每增加100度,黄斑病变概率增加67%

三、近视管理的风险因素

近视眼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儿童青少年人群的近视发病,环境因素起关键作用。

①近视相关环境危险因素:

o看近距离过近(<20cm)

o看近时间过长(>30min)

o户外暴露时间过少

②近视相关遗传因素:

o父母患有近视

o携带易感基因

o东亚人种

o女性近视概率略高

四、有效控制近视的手段

①框架眼镜

o渐变焦眼镜

o双光眼镜

o周边视力控制技术

o竞争性离焦眼镜

o环带微柱镜

o光扩散技术

x传统单光眼镜

②角膜接触镜

o角膜塑形镜

o离焦软性接触镜/离焦硬性接触镜

③药物治疗

o低浓度阿托品(0.01-0.05%)

④视觉行为

o用眼习惯

o用眼环境

o户外活动

五、近视防控相关框架眼镜优势

①无年龄限制

②基本上没有屈光度限制

(新乐学散光定制至-4.00D,近视至-10.00D)

③佩戴便捷,无需特殊护理

④价格相对经济

 

六、框架眼镜在近视防控中的应用

①调节滞后

②视网膜周边离焦

③高阶像差理论

④视网膜对比敏感度

六-1:调节滞后

①调节滞后现象

人眼是“懒惰”的,在动用调节将图像焦点拉到接近视网膜的位置(检查BCC的成像位置)时,大脑就会认为清晰度已经足够,停止进一步动用调节。随着阅读距离增加,这个调节滞后的量增大。当产生调节滞后时,成像是在视网膜之后的。

此时调节反应<调节刺激

例:40cm工作,正常需要2.5D调节,但此人BCC为+0.50D,那么实际动用的调节可能是2.0D,此时成像焦点仍在视网膜之后。

由此可得:

o模糊像会引发调节

o由于调节滞后的存在,会使得动用调节后,成像依然在视网膜后。

②眼轴增长的调控机制

第一步:调节滞后

第二步:外界视觉刺激(调节滞后的视觉刺激)可通过影响调控脉络膜血流而导致巩膜微环境缺氧,重塑巩膜(变薄,失去韧性)。

第三步:眼轴在眼压作用下增长,严重者甚至出现后巩膜葡萄肿

总结:成像滞后是刺激眼轴增长的初始动因,成像在视网膜后面,就会给眼球释放信号,这个信号会通过一些内在的刺激使脉络膜缺血变薄,使巩膜失去韧性,在眼压的作用下膨胀,造成眼轴增长。

③调节滞后理论的应用

o双光镜片/双光棱镜镜片

o渐进镜片

六-2:视网膜周边离焦

①离焦学说动物模型

小鸡实验动物模型证实眼球对焦生长。

(写饿了,下班去买鸡叉骨)

负透镜→造成远视性离焦→眼球增长趋势→近视

正透镜→造成近视性离焦→眼球缩短趋势→远视

②视网膜周边离焦理论

视觉信号在屈光发育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调控中枢位于视网膜周边视网膜信号起主导作用周边远视性视觉信号诱发轴性近视的形成以此原理研发双向竞争性离焦镜片对眼轴的进展影响

o普通单光镜片,其成像中心部位在视网膜上,但周边部位在视网膜后,形成远视离焦,不利眼轴发展。

 

③基于周边离焦的尝试:

2010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洲悉尼眼科研究所和中国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临床实验中心以及美国休斯顿大学联合做的为期一年的周边离焦镜片临床研究,延缓近视度数增长为15%,延缓眼轴增长为14%。

他们认为:6-16周岁年龄组,佩戴该眼镜近视进展率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

(显著二字标粗。从结果看还是有效的,只是不如下面的多点离焦明显)

 

④双向竞争性离焦对眼睛生长影响:

小鸡实验:o双向竞争性离焦+10D/-10D

o同时呈现近视性离焦和远视性离焦

o实验眼戴双焦镜片,对照眼戴平光或单光镜片

由后续临床研究发现:

清晰视力+近视离焦才能减缓眼轴的增长。

即:在提供清晰视力的同时,眼内形成持续的近视离焦能够有效控制近视发展。

⑤镜片近视离焦成像光路

无论眼睛如何转动:

o光线透过小凸透镜在眼内产生近视离焦信号;

o小凸透镜之间的间隙是正常屈光矫正度数,在视网膜上聚焦形成清晰影像

通过这种多点微透镜的独特设计,第一次在眼镜片上实现:同时具有去逛矫正共嗯那个和近视离焦功能,完美实现离焦理论。

 

⑥来自去年万新培训的思路:

周边离焦镜片中心区域成像在视网膜上,多点离焦也是。

周边离焦镜片提供周边近视离焦,多点离焦也是。

o那为什么周边离焦控制率仅有15%左右,而多点离焦可以达到60%左右?

——周边离焦镜片作为第一代最早的离焦片没有充分考虑眼位。孩子看近很多,眼球自然下转内收,因此很长时间其实用的都是镜片周边看东西。周边离焦镜片周边度数低,没有产生清晰视力这个先决条件;此外,当用镜片周边看东西时,镜片周边变成了视觉中心,而镜片中心却跑到了视觉周边。由于镜片中心负球镜更大,成像位置相较镜片周边一定更加靠后,这时反而容易对视觉周边造成远视离焦。而多点离焦镜片不管眼位如何变化,都能通过微透镜的空隙看清,同时微透镜提供周边近视离焦。

 

⑦多点离焦镜片设计对比:

蜂窝状正三角形网格同心圆分布对比

(也就是新乐学对比星趣控)

同心圆分布微透镜(星趣控),瞳孔内微透镜数量随镜片位置变化,眼球转动时视觉质量不稳定。

蜂窝状正三角形网格(新乐学),瞳孔内微透镜数量不随镜片位置变化而变化,眼球转动时视觉质量稳定不变。

在快速捕捉目标的能力上,同心圆分布好于蜂窝状正三角形分布。

在分辨目标细节的能力上,蜂窝状正三角形分布好于同心圆分布。

⑧新乐学(DIMS)镜片设计:

中心区(测量区):直径9mm,提供清晰视力,为度数测量预留空间。

离焦微透镜区:直径约33mm,裸眼可观察到396个微透镜离焦区域,但触摸时感觉不到透镜突起,表面光滑

⑧新乐学(DIMS)成像原理:

o新乐学镜片采用的是近视离焦理论,该理论认为看近时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出现远视离焦(调节滞后),引起眼轴增长。

o所以在设计镜片的时候,一部分光线通过小凸透镜使得眼内产生近视离焦信号,抑制眼轴增长,另一部分光线透过微透镜之间的间隙(正常屈光矫正度数),在眼内形成清晰影像信号,看清事物。

o通过这种多点离焦微透镜的独特设计,在眼镜片上实现:

同时具有屈光矫正功能和近视离焦功能,完美呈现近视离焦理论。

⑧新乐学PLUS(DIMS)升级:

o镜片防伪升级

o独特蓝色纳米膜层:提升对比度,暗光更清晰。

o原装进口

o渠道优化

 

六-3:高阶像差理论(C.A.R.E.环带微柱镜)

模仿佩戴角膜塑形镜后的离焦环效果成像,根据温州医科大学1年临床,

度数控制率为21%,眼轴控制率为28%

 

 

六-4:视网膜信号对比度

o视网膜接收高对比度信号是儿童近视的原因之一

o对比度:相同视野范围内,不同颜色和亮度的对比度差异

o对比度越高,视网膜接收到促进眼球变长的信号就越强

应用:

点扩散(DOT)近视控制眼镜

遗传学研究显示,近视相关基因位点MYP1发生突变的儿童,视网膜对比度异常的增高,进一步猜想:高视网膜对比度是诱发近视发展,导致高度近视的原因。其他多种近视防控方案也会导致视网膜对比敏感度降低,也体现了视网膜对比度在近视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1年近视控制率:74%

1年眼轴控制率:50%

六-5:总结:

新乐学与其他防控镜片相比,防控数据靠前且临床实验真实长久。

与星趣控比,入眼微透镜数量稳定,视觉效果更稳定;

与小乐园相比,防控原理不同,防控力度更好;

与DOT镜片相比,临床医学实验数据更可信(采样自亚洲青少年),且持续时间长。而DOT主要采用西方人种实验,结果可能有差异。

一、各近视防控框架眼镜临床实验数据汇总

设计/品种

临床实验类型

临床试验时间

△ASER:(D)%

△AL:(mm)%

渐进附加

N/A

2年

24%

28%

双光组合棱镜

RCT

3年

51%

34%

周边离焦

N/A

1年

3%

5%

多区正向光学离焦

(新乐学)

RCT

2年

52%

62%

高非球微透镜离焦

(星趣控)

RCT

2年

55%

51%

环带微柱镜结构

(小乐园)

N/A

1年

24%

28%

DOT点扩散技术

RCT

1年

74%

50%

注:△SER:屈光度变化量    △AL:眼轴长度变化量

RCT:双盲实验(正规权威的实验方式)

N/A:非正规公开的实验方式